事情是怎麼發生的
事情的發生總有因果,就像做菜一樣,想好菜色(目標)之後,先上網查找食譜。就要先進行所謂的備菜動作(前置作業),然後才會進行到做菜的環節,再來還要享用它,吃飽後,還得要將碗盤、餐廳洗乾淨,以利下一次的廚藝活動。同時享用後,還可以想一下怎樣可以把這菜做得更好。最後,當然是感恩自己的廚藝,感恩一起共食的夥伴。然後,大家可能又有了下一次要做什麼菜色的想法,於是重複上面的迴圈。
舒適圈是怎麼形成的
如果我們有一個目標是「精進廚藝」的話,那麼上述的每個環節都應該要面面俱到,各自都有其可以不斷精進跟優化的地方。但,並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廚神,也就是說,其實廚藝到了煮出來的食物不難吃、有點好吃的層度,差不多就可以,於是大部分的人,會開始去試著將流程簡化、自動化、模組化,最後就進化到了,信手捻來就是一道菜的程度。(這也是進入舒適圈的過程)
擴張舒適圈
所以問題來了,如果有一天,意識到自己的廚藝有「必要」提升的話,那麼單純只是去調整整段流程中的一個單點,效果是非常有限的。首先,我們可能已經在舒適圈待太久,久到忘了這個已經熟悉到不行的流程中,共包含了哪些細節需要面對跟處理。
再來,就算流程都回想起來了,但關於處理每個節點的細節,已經失去了足夠的細緻度、區分能力、掌握能力,因為有著慣性思維、肌肉記憶,要擺脫這些自動化的形塑,必須「有意識的刻意操練」,而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第三者(教練)的協助跟觀察,是很容易被忽略的(再次被自動化帶走)。
而離開慣性的過程又是痛苦的,因為肌肉需要重新鍛鍊、察覺頻率需要不斷拉高、認知需要突破框架、關係需要重新維繫,進而也就是所謂的「承諾就是願意付代價」,而代價有兩種「開始做過去不願意做的事」(建構新的習慣)、「停止做過去喜歡做的事」(停止過去慣性)。
也唯有如此,才能夠將舒適圈擴張,而進入到下一個新的舒適圈。(永遠會重新進入下一個舒適圈)
面對處理的一種積極態度,是刻意的休息與逃避
有一句教練對話是「持續繃緊的橡皮筋,是沒有彈性的。」也就是說,在上述擴張舒適圈的過程中,需要刻意安排適當的休息,而這也是朝目標前進的必要過程之一。
在「系統思考」一書中,有提到系統要穩定,有「警報機制」、「調節機制」兩個重要的環節,也就是說,只有瘋狂的輸入和輸出是沒有用的。警報機制是為了能夠提前預判系統中的輸入、輸出的流程中,是否有可預知的失衡狀態發生,過多或過少的輸入/輸出。並因為已經可以預判失衡,所以可以提前啟動調節機制,來做到即時的制衡調整。這也很像所謂的 POS 系統中的安全庫存的概念設定。
回到前述的做菜的例子,警報機制可能反應在冰箱沒菜、沒瓦斯、柴米油鹽有缺,調節機制可能就包含了,自己跑出去買、ubereats 外送、請別人幫忙買,或者是直接更改菜單、菜色、外出用餐… 等等。而還有一種較少人會想到的調節機制就是「休息」。
要移動物體的動摩擦力小於靜摩擦力。這也就是教練對話說的,與其停在哪邊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發生,不如立即馬上採取行動。看似動態平衡耗費的能量是較低的。但當運作時間過久,會有幾種不同的可能造成運轉效能下降,比如說:磨損、耗損、故障、質量下降、潤滑油流失、鬆動、污漬灰塵… 等。於是定期的將機器關機,來進行保養、整修是必要的。
回到工作的狀態,我們需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專注力、精力來進行工作;也需要能預先安排好不受打擾的工作時間;需要有穩定安定的情緒不會影響工作。也就是說,為了達到上述身、心、靈的平衡(警報機制),必要且刻意的「休息」會是一個很好的調節機制。
One Muse 特別在意能量的平衡
就我過去的留意,左腦(邏輯腦)過度使用,不是靠睡覺來補充損耗的能量,要靠使用右腦(感性腦)來平衡腦壓。相對的,過度使用右腦的時候,也要把焦點轉移到左腦的使用上才能達到腦壓平衡。而體力的過度損耗,可以透過睡眠快速補充。專注力的流失,則需要透過冥想的練習來釋放大腦的暫存記憶體。
像達哥是左腦的過度使用者,於是乎,工作之餘需要透過去大自然走走、運動、看影片甚至玩手遊,這種將焦點轉移到視覺、體驗、感受之類右腦的活動上,才能讓自己重新充電後衝刺。如果你是過度使用右腦的藝術、圖像、影片工作者,那可能可以玩玩數獨、看書來放鬆右腦。
總之,適當的休息,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是一種逃避的行為,而感到可恥。但在 One Muse 的邏輯中,休息是一種維持能量平衡的必要行為,並且需要掌握自己身體的狀態、節奏,來刻意規劃與安排,採取積極的休息態度,來維持「身心靈」這個龐大且複雜的系統可以長期穩定的運作,這才是最健康的發展方式。
你有多久,沒有好好讓自己休息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