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在操練技擊武術時,每兩個月都要社內賽上擂台兩兩對練,一天跟三個人對打,每個人打3回合,每回合2分鐘,基本上每次三回合打完,體力已經用的差不多了。這對於沒有跟人打過架的武術新手來說,是一個令人非常緊張的活動。
記得那時候學長在分享的,上擂台的教學很重要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「觀察對手的狀態」,而這個觀察不是用眼睛的聚焦,反而是散焦、模糊但全面的觀察和掌握對手的所有動態(全局觀、全盤觀察)。舉個例來說,看到他的右邊肩膀稍稍往後移動,就表示準備要出右拳了;看到他的左腳掌外翻,表示他想踢右腿了;而對手的眼神看哪裡,通常就是準備要打哪個區域(當然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欺騙對手)。再加上身體的前傾或後仰,可以判斷他是用哪種拳、哪種腿。
再來,因為是長達九年時間的社內賽,所以其實很常在對練時,會遇到的學長、學弟是重複的,我們每次在上場前都會去回想過去與對方互動的經驗,他擅長手還是腳、從左邊攻擊還是右邊,他的慣性組合動作是什麼?
所以相對於我的強弱項跟習慣來說,當他有哪些特定動作的時候我必須把握機會,又或者是提前閃躲或格擋。而對手為了打贏擂台,他們必定也會研究我的強弱項與習慣,進而也有了相呼應的策略。
所以,我們先小節一下有些重點,如果我很專注在特定的人身上去觀察時,我會發現:
他的強弱項
他的習慣(組合動作)
我的強弱項在遇到他的時候是否有機會,或是阻礙
對方也自然會從他的角度去觀測我的 1 - 3
總之,很神奇的是,在那時候的九年擂台賽經驗中,我從來沒有真的徹底打贏過任何一位學長,同時,我也沒讓任何一位學弟徹底在擂台上打贏我。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恐怖平衡,因為每個人都極度的專注跟提升自己。
無獨有偶,在離開學校出社會後的幾年,我和幾位朋友一起跑去學了國標舞,在練習國標舞的過程中,老師會針對男生、女生分開去教看起來類似,但細節不同的動作。而在教會了兩組人,幾個分解的動作後,就會要我們兩兩一組,面對面地摟腰搭肩,然後隨著節拍兩個人跳起雙人舞來。
那時的我與對方,真的是各跳各的,但從旁看起來(後來我休息的時候有在旁邊看另外一組朋友練習),就是一段「慘烈」的雙人舞。慘烈的原因是,可以看到不斷地踩腳、絆到腳差點跌到、轉圈後接不到人、摟不到腰、左右不分搞得對方從自己面前消失… 等等許多現在回想起來都很好笑的畫面與回憶。
就國標舞老師的說法,是我們害羞、對自己的身體不熟、對對方的身體不熟、彼此沒有默契、只想自己跳自己的而沒有想要「一起」跳好一段舞,同時還有最關鍵的,都還在靠左腦去記憶舞步而不是「透過右腦去享受當下的音樂、律動,還有對面這個人」。
我在這半年的國標舞練習中,我也學到了一些事情:
我們是來「一起」跳一段舞的,不是自己跳自己的
我只熟悉跟了解我自己是沒用的
關於了解對方,需要有大量的互動、摩擦、練習
過程中需要跟對方大量的溝通,了解對方的習慣、價值觀、想法
這兩段很特別的技擊武術跟國標舞的經驗,讓我對於身體的律動是敏感的,我相信我在這塊上有些天賦。但對我來說最大的啟發是在於,不要「主觀」的去思考與判斷關於「兩個人之間」的事情。如果今天這件事情的判斷與決定,只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,而對旁人沒有任何關係,那麼在做判斷的時候,只需要考慮到自己就好。
今天早上我在路口等紅燈的時候,看到一個媽媽拿著國小女兒的英語讀本邊送女兒去上課,邊朗讀著這個讀本,媽媽念一句就要女兒跟著唸一句。聽他們閒談,發現應該是女兒在準備功課上有點來不急,趁著走去上課的路上要媽媽帶她唸好英文,於是就你一句我一句的念起來。
某一段路上,媽媽唸完一句後,等了一秒就唸下一句,忽略了女兒有沒有跟上,於是女兒就索性不念了,開始口中囔囔表達不滿,眉頭也緊皺了起來。
這位媽媽等過了大概 2分鐘才發現怎麼沒聽到女兒複誦他唸的句子,然後轉頭看到女兒氣到都快要生氣了,才趕緊停下來安撫女兒的情緒。過了好一會才沒事了之後,才能繼續進行。
這樣的例子就是在關係中典型的,雖然我們有一個「共識的目標」(可能是前面提到的武術對練、舞蹈練習、英文學習)但是每個個體狀態都是不相同的,出身背景不同、身體條件不同、對自己能力的掌握度不同、年齡、性別不同,在諸多不同的狀態下,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,對對方來說可能有著巨大的挑戰。
我們當然也可以照著自己的步調與節奏,去進行這個所謂的「一起」的目標,但如果這麼做,就是變相地忽略了對方的感受與體驗,那麼將在「關係上」產生了扣分,這個扣分累積多了、久了,關係就斷裂了。
但反過來看,過度的重視關係的維護,而長期忽略當初彼此共識的「一起的目標」,那麼在關係中,兩個人都將無法逐步地與對方一起提昇、成長。長期以往,彼此都沒有在重視這個一起的目標,那麼關係為什麼要成立呢?為什麼是與對面這個人呢?換個人會不會更好?
對我來說,「一起的共識目標」很重要,過程中,「彼此留意與關照對方的節奏,並適時提出自己的困難,分享成就的喜悅與感動」也很重要。兩者兼顧,有它的難度在,但也唯有如此,才能慢慢的磨合,最終產生「默契」,而當這個心照不宣的默契養成後,所謂的「長期穩定的關係」才是真正的存在。若做不到,那就只是一個期望值,或是難聽講,有著我們有好的關係的幻覺。
我與事業、情感、家庭的另外一半,一起共同共識的目標是什麼?
我是否清晰自己的強、弱項,並願意在強項上多做一點協助對方,也願意在對方的弱項上同理有耐心的陪伴學習與成長?
我多常和另外一半坐下來好好聊聊與討論關於上述兩點,而不是只放在心裡面?
問問對方,我可以愛你嗎?你可以愛我嗎?